語種
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English
營業廳
網上營業廳 掌上營業廳
返回頂部
用數字技術穩穩托起“中國飯碗”
韓永軍 張佳麗 王春暉 閻超 2022-03-10 人民郵電報
分享:
   

本期聚焦: 

信息通信服務保障民生 

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。

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

解決吃飯問題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

——習近平

早春時節,農田萬頃,萬物複蘇。

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、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,並參加聯組會,聽取意見和建議。他強調,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,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把“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”真正落實到位。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解決吃飯問題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總書記的重要講話,釋放了強烈的依靠先進科技技術重農抓糧的信號。信息通信業要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,加快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步伐,將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相結合,助力農業推出更多高產穩產優質作物新品種。

數字技術強力支撐智慧農業 
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。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民以食為天。經過艱苦努力,我國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資源,養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,有力回答了“誰來養活中國”的問題。

多年來,在城鎮化、工業化過程中,資本、技術、勞動力不斷向城市集聚。鄉村地區雖然土地與自然資源較豐富,但在缺少資本、人才、技術的情況下,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難度較大,一些特色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開發。而且,農產品產地與消費市場之間的物理距離較遠,受限於某些設施條件,部分鄉村地區仍存在農產品“賣難”的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運用好雲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,產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可突破時間、空間局限,數字經濟在優化資源配置、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方麵可發揮重要作用。

以5G技術支撐糧食安全為例。目前5G網絡已經覆蓋全國87%的鄉鎮鎮區。5G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全麵覆蓋,必將為實現智慧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。在5G網絡環境下,各類農業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高效,不同地域、不同部門之間的農業信息能夠在暢通的交換與傳遞中實現高度整合,從而有效解決傳統農業信息係統建設中信息橫向交流障礙重重、信息傳輸時效性差、信息共享性不足等問題,打通農業信息交流的節點,提升農業信息綜合利用效率。此外,5G技術帶來的海量信息資源,為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提供有效支撐。在傳統農業中,經驗占據主導地位,粗放的經營方式更多是建立在傳統經驗基礎之上,這就導致在農業的生產與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。但在5G技術的支持下,海量的農業數據成為農業生產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,傳統經驗逐漸被精準的數據替代,如農業綜合服務雲平台可以整合氣象信息、作物與土壤信息、管理信息、市場流通和消費信息等,並經過大數據的綜合運算分析,為農業生產者與管理者提供精準、精細的數據支撐服務,進而讓農業生產管理過程更加智能高效。

5G技術引導農業進入互聯網、物聯網體係,進一步打破了農業發展在空間上的局限,依托倉儲、包裝、運輸等環節,縮短了從生產到銷售的距離,推動了“農業﹢電商”模式的構建。在5G網絡環境下,農村的物流配送體係不斷完善,農產品網上流通渠道監測數據收集體係逐步建立,消費者可以直接與農戶建立聯係,並依托5G網絡環境實現對配送過程的精準監測,這一發展模式必將進一步開拓農產品的銷售市場,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。

專家指出,傳統農業的生產環節標準化、精細化程度低,運行方式粗放,產品附加值也不高。經過數字技術賦能後,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獲取,生成動態空間信息係統,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模擬、優化,可以大幅提升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,降低生產成本,同時農產品附加值也得以顯著提升。而且,數字經濟還催生出創意農業、認養農業、觀光農業、都市農業等新模式,讓城市消費者對農業生產有更直接地參與和體驗,有助於推動城鄉融合發展。借助數字技術,可以對土地質量、化肥農藥用量、金屬含量等進行跟蹤、追溯和評價,進而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。質優則價優,價優則農民收入得到提高。

數字技術有效保障農業安全 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,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,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、種源自主可控。

專家指出,當前,育種技術在革新,人工智能、大數據在一些農業育種中也有利用,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大數據技術深度運用到育種工作中,有的已經進入育種4.0時代。但是我們仍然處在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過渡的2.0時代,我們差不多跟這些發達國家差了一個時代。

如果說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可以為種源安全貢獻力量,那麽,5G技術的應用,可以促進農產品質量溯源工程建設,有效保障食品安全。專家指出,食品安全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,要想為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,就必須從源頭上做好安全管理。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,可以利用5G技術優勢,促進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RFID技術、二維碼標識等技術在生產、流通、倉儲、銷售各環節的推廣應用,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生產環節的安全意識,提高質量監管效果。5G技術的應用將推動農業全程質量追溯體係的構建,在技術支持下,消費者可以從農產品的源頭查起,全麵了解產品的生命周期,確保安全可靠;監管部門可以針對追溯體係提供的信息數據做出安全預警,並對問題產品進行召回,嚴查安全生產責任,進而形成全麵覆蓋、多方聯動的安全監管機製。

數字技術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 
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鄉村振興不能隻盯著經濟發展,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,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,重視法治建設,健全鄉村治理體係,深化村民自治實踐,有效發揮村規民約、家教家風作用,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。要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製,持續打擊農村黑惡勢力、宗族惡勢力,依法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。

在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麵,數字化政務服務平台的構建,可以推動政務服務網上辦、馬上辦、少跑快辦,提高群眾辦事便捷程度。“互聯網﹢社區”“互聯網﹢公共法律服務”模式在農村的推廣,有利於基層法治化水平提升和有關矛盾化解。另外,依托數字技術的遠程教育、智慧醫療,對推動城鄉教育、醫療資源的均衡化,提升鄉村人口素質和社會保障水平也具有積極作用。

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方麵,依托曆史文化名鎮、名村和傳統村落建立“數字文物資源庫”“數字博物館”,科學開發特色文旅資源,有利於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,這對於吸納返鄉就業的勞動力以及鄉村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,都具有積極意義。

數字技術強力賦能現代農業。尤其是隨著5G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全麵覆蓋,必將為實現智慧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,而農業信息化發展必然會呈現出更加智能、更加高效的發展趨勢。

政府工作報告 

·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,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。

·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,深化網絡生態治理。

·強化網絡安全、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。

·集中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。

工信部APP專項整治嗬護用戶權益

近日,有網友和媒體反映部分網站在用戶瀏覽頁麵信息時,存在強製要求下載APP問題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對此高度重視,立即組織核查,並於日前召開行政指導會,督促相關互聯網企業進行整改。會議要求,相關互聯網企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,時刻把維護用戶權益和改善服務體驗作為贏得用戶的根本,自查自糾、立行立改,堅決糾正存在的問題。在用戶瀏覽頁麵內容時,一是未經用戶同意或主動選擇,不得自動或強製下載APP;推薦下載APP時,應同步提供明顯的“取消”選項,切實保障用戶的知情權、選擇權。二是無合理正當理由,不得要求用戶不下載APP就不給看,或者不讓看全文。三是不得以折疊顯示、主動彈窗、頻繁提示、降低體驗等方式強迫、誤導用戶下載、打開APP,或跳轉至應用商店,影響用戶正常瀏覽信息。

近年來,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,APP與廣大用戶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,個人信息安全也成為億萬用戶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。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始終高度重視廣大用戶的切身權益保護,立足主責主業,重點聚焦違規調用手機權限、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,大力推進APP專項整治。

完善製度法規,堅持依法治理。去年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《數據安全法》等相關法律法規相繼出台,為進一步細化有關要求,工信部研究起草了《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規定》,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。同時,推動製定《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》等相關行業標準,為APP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政策和標準保障。

聚焦熱點難點,強化專項治理。廣大用戶“急難愁盼”的熱點問題,就是工信部關心和整治的重點。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APP開屏彈窗信息“關不掉、亂跳轉”問題,工信部開展了專項整治,推動主要互聯網企業基本解決了這些相關問題。尤其是在重要節假日等關鍵時間節點,工信部聚焦假日出行、住宿等民生服務類APP開展專項檢查。去年全年,累計開展了12批次技術抽檢,通報了1549款違規APP,下架了514款拒不整改的APP。持續淨化APP生態。

加強技管結合,依靠科技治理。目前在架的APP數量達到數百萬,必須進一步強化技術檢測手段建設。去年工信部運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,大幅提升了全國APP技術檢測平台自動化檢測能力,累計對208萬款APP進行技術檢測,基本實現了對國內主要互聯網企業APP的全覆蓋。

引導行業自律,注重源頭治理。去年,工信部組織相關協會,多次召集互聯網企業召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,麵向近千家企業組織開展了16次培訓,督促企業強化紅線意識,不斷完善內部治理,從源頭推動企業合規經營。

提升服務感知,強化創新治理。去年,工信部聚焦影響用戶服務感知的關鍵環節,組織開展了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,簡稱“524”行動,督促企業建立個人信息保護“雙清單”,完善手機隱私政策和權限調用管理,提升客服服務能力,形成服務提質和感知提升良性互動。

數字法治保障民生福祉 
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,要強化網絡安全、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。《數據安全法》和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分別於2021年9月1日和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,與此前生效的《網絡安全法》共同形成了數據治理法律領域的“三駕馬車”,成為營造良好數字社會生態的三大法治基石。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嗬護數字民生的舉措,需要把體現人民意誌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真正落到實處。

首先,網絡安全已經成為關係國家安全和發展、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,網絡已經深刻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,網絡安全的威脅正在向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麵滲透。實踐表明,我國《網絡安全法》為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、社會公共利益,保護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。

其次,網絡安全的核心是數據安全,在數據對各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同時,數據風險與數據安全問題也愈發突出,給人類和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數據安全與數據治理,不僅關乎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開發利用,而且與國家主權、國家安全、社會秩序、公共利益、公民隱私等休戚相關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》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目的為出發點,以數據治理中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作為切入點,抓住了數據安全的主要矛盾和平衡點,是我國數據安全領域的一部重要基礎性法律。

最後,個人信息涉及自然人的人格權和財產權,在網絡環境下,公民作為信息內容的主體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的個人數據和信息,無法了解自己的信息和數據在何時、何地被何人以何種方式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傳輸。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一部新興領域立法,其核心不在於“個人信息”本身,而在於規範個人信息的處理活動,在確保個人敏感信息不受侵害的基礎上,促進個人信息的依法合理利用。

增進人民福祉是數字社會的本質要求,脫離了數字社會的本質,將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。《網絡安全法》《數據安全法》和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為營造良好數字生態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,是構建安全數字社會生態體係的三大法治基石。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,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,要想真正營造良好的數字社會生態,絕不僅僅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,必須構建包含以法律為保障、以道德為支撐、以誠信為基石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價值體係。

51.2萬 

“村村通寬帶”造福百姓

電信普遍服務向縱深推進,去年,全國51.2萬個行政村全麵實現“村村通寬帶”,貧困地區通信難的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,幫助更多人搭上“數字列車”。麵向農村脫貧戶等特殊群體,開展精準降費等相關工作,累計讓利超過80億元,大幅降低了網絡使用成本。

227家 

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服務

工信部組織227家網站和APP完成改造,推出了字體放大、語音引導、“一鍵直連人工客服”等多種具有特色的功能,指導終端企業為適老化智能終端產品設計生產服務提供支持,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、更貼心、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。

7×24小時 

便民服務助力戰“疫”

新冠肺炎疫情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,也影響著全國人民的工作和生活,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疫情防控通信保障,組織相關信息通信企業推出“不停機保聯係”“不出門辦業務”“雲會議暢溝通”等優質服務。我國信息通信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號召,疫情嚴峻時,通信企業提供7×24小時服務,以多種便民服務踐行防控決心,與全國人民共戰疫情。

15.5億次 

全國攔截詐騙電話15.5億次

過去一年,各地堅持打防結合、預防為先,不斷提升技術反製能力,全麵加強預警勸阻,共緊急攔截涉案資金3265億元,攔截詐騙電話15.5億次、詐騙短信17.6億條,避免2337萬名群眾受騙,築起一麵麵堅實的“反詐神盾”。

5G應用安全 

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

《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定》出台,設立國家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的管理製度,打造5G應用安全創新示範中心,提升5G應用安全保障能力。全麵實施車聯網卡實名登記管理,車聯網安全管理體係基本建立。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,優化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政策環境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